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 – Maxilla Mandibular Records – Course Transcript

  • 1. 10.上下颌关系记录和RPD的咬合设计 Michael Hamada DDS George Perri DDS John Beumer III DDS, MS and Ting Ling Chang DDSDivision of Advanced Prosthodontics, Biomaterials and Hospital Dentistry UCLA School of Dentistry 贾骏 译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 科This program of instruction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 No portion ofthis program of instruction may be reproduced, recorded or transferredby any means electronic, digital, photographic, mechanical etc., or byany information storage or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rior permission.
  • 2. 上下颌关系记录和RPD的咬合设计
  • 3. 上下颌关系记录v  评估现有的VDO和咬合v  决定患者正确的VDOv  评价水平咬合关系 v  正中咬合VS正中关系v  记录咬合关系
  • 4. 评估VDOv 合适的VDO:保持垂直终点(后牙接触),没有组织移位或水平 干扰,具有正确的生理功能.v 当现存的VDO正确时,通常具有足够的颌间距离用于排牙以及正 确的要和引导.
  • 5. 评估VDOv  在说话时上下牙列有一间隙或无接触v  评估咬合面间距离,平均为2-4mmv  当现存的VDO可以接受,则维持现状
  • 6. 评估VDO缺少咬合面间隙并不意味着VDO的丧失v  牙齿的过度萌出通常导致咬合面间隙的丧失
  • 7. 评估VDOv  当现有VDO正确,通常会具有足够的空间排列人造牙v  然而对于某些患者,即使现存的VDO正确,在制作可摘局部义齿 前仍需纠正过度萌出的牙齿
  • 8. 评估VDOv  对于一些患者,VDO已经丧失或减少v  同时也不存在后牙咬合终止点v  治疗计划就需要重建适合于发音和吞咽的VDO
  • 9. 评估VDO导致VDO减少的状况 v  由于牙齿缺失或移位所造成的多个牙齿接触丧失
  • 10. 评估VDO导致VDO减少的情况 v  过度磨耗
  • 11. 重建正确的VDOv  当确信需要现有VDO需要修复时,必须制作一副临时可摘局部义 齿(治疗性可摘局部义齿) v  新的VDO通过观察发音和吞咽来获得.v  经过一段时间患者的戴用,再次评估VDO。如果正确新的RPD则 按照这一VDO制作。 v  The minimum diagnostic trial period is 3-4 weeks最小的诊断性治疗时间 要3-4周
  • 12. 重建正确的VDO该患者由于磨耗和腐蚀造成了VDO的减少 v  通过观察发音和吞咽来评价现有的VDO v  咬合面间隙过大,计划制作临时性治疗RPD
  • 13. 重建正确的VDO 治疗性局部义齿的目的v  修复缺失牙齿v  建立后牙咬合v  测量垂直距离的改变v  检查患者能否适应RPD 注意两付治疗RPD的牙合支托
  • 14. 重建正确的VDO 治疗性局部义齿注意上颌治疗性局部义齿的咬合面恢复了患者的垂直距离
  • 15. 重建正确的VDOv 新的VDO应当通过观察息止合间隙发音以及吞咽位置v 如有需要则进行调整v 治疗性RPD的最少诊断使用时间是3-4周.
  • 16. 决定正确的VDOv  错误的水平关系通常伴随错误的VDOv  当错位的牙齿造成咬合干扰时,必须在决定正确VDO前消除咬合 干扰
  • 17. 正中关系(CR)当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前、最上位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下颌能够在此对每个个体来讲适当的垂直距离,无张力的进行的侧方运动。 v  无制约的骨性关系 v  认为有制约作用 v  韧带 v  肌肉 v  半月板
  • 18. 正中关系(CR) 当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前、最上位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 位置,下颌能够在此对每个个体来讲适当的垂直距离,无 张力的进行的侧方运动。v  位于下颌封套运动的边缘(在左 右边缘位置的交叉点v  是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功能运动范 围的一部分 CR
  • 19. 正中关系(CR) 当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前、最上位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 位置,下颌能够在此对每个个体来讲适当的垂直距离,无 张力的进行的侧方运动。v  正中关系是唯一恒定、 可重复的建立起稳定咬 合的位置v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平滑 无干扰的滑动到舒适的 肌位 CR
  • 20. 正中关系(CR) 当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前、最上位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 位置,下颌能够在此对每个个体来讲适当的垂直距离,无 张力的进行的侧方运动。v  无制约的骨性关系v  可学习v  可重复v  可记录 CR
  • 21. 何时使用正中关系?v 正中关系-下颌对上颌的最后位置关系,此时髁突位于关节 凹内生理最后退的位置。在哥特式弓描记中,该位置相当 于双侧运动的顶点。 关节窝 关节盘 关节结节 髁状突 CR
  • 22. 何时使用正中关系?v  当现有的咬合丧失或者遭到破坏,正中关系位就特 有用.v  当一侧牙弓为无牙合时 CR
  • 23. 正中关系VS牙尖交错合以及正中牙合v  最大牙尖接触位(正中咬合),通常在健康牙列中在正中关 系前0.5-1.0mm
  • 24. 何时使用正中牙合?v 如果诊断性评价认为在整个咀嚼支持系统中不存在疾病 或负面变现,则现有的颌关系被认为是可接受的.
  • 25. 正中颌关系:何时使用?使用此颌骨位置关系的目的在于该位置能够被重复并通过 复制来再现,且不依赖于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 关节窝 关节盘 关节结节 髁状突 CR
  • 26. 评价水平关系v  当水平关系由后牙接触(正中牙合)所决定或者 同正中 关系重合或在正中关系前1mm时是理想的关系。 v  如果差异很大,推荐使用治疗性RPD来得到理想的正中关系. CR
  • 27. 颌关系记录v  面弓转移记录v  正中颌位置记录v  前伸位置记录 v  调节髁道斜度 v 当前牙切缘对切缘接触或者从正中关系位前伸 3-6mm时,记录下颌前伸位
  • 28. 颌关系记录v 在多数情况下涉及远中游离 端基托的RPD,需要使用暂基 托。暂基托应当和模型以及 口内的组织表面具有良好的 适合性。咬合记录的可靠性 依赖于缺牙区粘膜的支持, 这一支持应当等同于最终修 复体将要提供的支持。
  • 29. 颌关系记录v 理想的蜡合堤应当能 代 表将要排列人造牙的颊舌 侧外形,用来记录同对颌牙 列或者蜡合堤的咬合关系。 蜡合堤需要稳定且具有良 好的适合性。
  • 30. 颌关系记录v  面弓转移v  调整蜡合堤从而得到咬合面间均匀一致的空隙。 意外的接触会干扰咬合记录v  咬合记录材料的使用不应阻碍或闭口运动 v  避免使用过多的咬合记录材料.v  当存在足够多的天然牙齿接触时,应据此对下颌 进行引导。当缺牙区范围大的时候,通过医生的 指导应使患者了解咬合记录的操作过程并且进行 排练从而获得精确可靠的咬合记录。
  • 31. 颌关系记录v  面弓转移记录面弓转移记录能够引导上颌模型以相对于髁状突的正确位置转移到咬合架上.
  • 32. 利用暂基托和蜡牙合堤记录颌关系 l  在涉及远中游离端RPD的病 例中,需要使用暂基托 l  暂基托应当和模型以及口内 的组织表面具有良好的适 合性。 l  咬合记录的可靠性依赖于缺 牙区粘膜的支持,这一支持 应当等同于最终修复体将要 提供的支持。
  • 33. 利用暂基托和蜡牙合堤记录颌关系 v 理想的蜡合堤应当能够代表将 要排列人造牙的颊舌侧外形, 用来记录同对颌牙列或者蜡合 堤的咬合关系。
  • 34. 利用暂基托和蜡合堤记录颌关系v  正中咬合位置记录被转移在咬合架上v  记录前伸咬合关系,并且据此调整髁道斜度
  • 35. 修正模型-正中关系记录v  根据印模膏咬合指示所记录的临时正中关系上架v  这一关系必须在试戴时进行验证v  只有有经验的操作者才能采用上述方法节省时间并获得可靠的咬 合关系记录
  • 36. 咬合注意事项v  总体的咬合注意事项l  生理性咬合l  全口义齿咬合l  可摘局部义齿咬合v  修复体的咬合注意事项 v  前牙引导VS平衡牙合 v  可摘局部义齿的对合为全口义齿 v  II类 和III类咬合v  修复体牙齿的选择l  形态和材料的注意事项
  • 37. 天然牙列: 天然的咬合具有以下特征:v  双侧后牙正中接触v  前牙引导v  咬合具有相互保护机制
  • 38. 全口义齿咬合-双侧平衡牙合 为什么?v 人造牙是放置在可移动组织表面的义齿基托上的一部分 v 由义齿运动造成的人造牙之间的早接触、侧向接触会导致支持组织的损害
  • 39. 发展中的咬合v  双侧平衡牙合VS前牙引导牙合以及组牙功能牙合v  薄弱牙弓决定了咬合设计 v  当一侧牙弓为无牙颌时应当采用双侧平衡和设计 v  否则义齿会在咀嚼功能和副功能运动时发生倾斜和移动,同 时导致缺牙区快速吸收
  • 40. 全口义齿对牙合为可摘局部义齿双侧平衡牙合:当对侧牙弓需要修复体提供稳定当全口义齿的对侧为可摘局部义齿时,在所有非正中牙合位置必须设计平衡牙合
  • 41. 全口义齿对牙合为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 如果不采用双侧平衡牙合,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正中牙合 正中牙合”  前牙的垂直向覆盖过大,当患者处于前伸位时后牙无接触.”  结果在行使功能时义齿会向前倾斜最终导致前上颌骨的严重吸收
  • 42. 上颌全口义齿对牙合为Kennedy I型可 摘局部义齿 如果不采用双侧平衡牙合,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前上颌骨的严重吸收”  结果在行使功能时义齿会向前倾斜最终导致前上颌骨的严重吸收
  • 43. 全口义齿对牙合为可摘局部义齿双侧平衡牙合:当对侧牙弓需要修复体提供稳定当全口义齿的对侧为可摘局部义齿时,在所有非正中牙合位置必须设计平衡牙合.
  • 44. 上颌全口义齿对牙合为Kennedy I型可摘 局部义齿v 患者表现为上颌无牙颌,下颌为局部缺牙需要Kennedy I型可摘局部义齿修复v 注意磨牙近中倾斜并且咬合平面不平整v 必须采用双侧平衡牙合,否则缺牙区上颌骨会很快吸收
  • 45. 上颌全口义齿对牙合为Kennedy I型可摘 局部义齿l  必须采用双侧平衡牙合,否则缺牙区上颌骨会很快吸收l  双侧平衡牙合要求修复咬合平面以及重建更适合的牙齿外形 。可以通过固定或可摘局部义齿来完成
  • 46. 上颌全口义齿对牙合为Kennedy I型可摘 局部义齿v 通过覆盖可摘局部义齿在修 复确实牙齿的时候同时修复 了不平整的咬合平面以及咬 合外形曲线,从而使双侧平 衡牙合设计成为可能
  • 47. 咬合设计前牙引导牙合-保护后牙避免受到过大咬合力及咬合干扰 预留牙的位置和数量决定 了前牙引导合� � 远中游离端RPD义齿首选� � 尖牙引导的程度将造成后 牙咬合分离
  • 48. 双侧游离端RPD这种病例首选前牙引导牙合
  • 49. 设计咬合v 建立协调有序的上下颌蜡形的咬合平面基线v 当上下颌处于合适的VDO位置时,理想的咬合平面为磨牙后垫中 1/3以及上颌中切牙切缘之间的假想连线.
  • 50. 设计咬合咬合平面-建立协调配合的上下颌 形基线. 上下颌处于合适的VDO位 置时,理想的咬合平面为磨 牙后垫中1/3以及上颌中 切牙切缘之间的假想连线 伸⻓长超出咬合平面 的牙齿将造成干扰� .
  • 51. 设计咬合 Kennedy Ⅱ类可摘局部义齿l  推荐采用舌侧集中合l  采用这种咬合设计,在边缘运动时会产生较少的咬合接触
  • 52. 设计咬合
  Kennedy I类可摘局部义齿v  采用全冠恢复了前牙引导合v  后牙区使用了舌侧集中合设计
  • 53. 设计咬合
v 将后牙排列在正中和非正中状态下的最佳有利位置 上,较充填缺牙区更为重要.v 如果第一颗人造牙定位在最佳位置,余下的牙齿就 能排列以理想位置排列。美学上的问题,例如近远 中或颌间距离不足,可以通过修整、重建牙齿外形, 添加牙色树脂或留小间隙来调整
  • 54. 设计咬合
v 将后牙排列在正中和非正中状态下的最佳有利位置 上,较充填缺牙区更为重要.v 如果第一颗人造牙定位在最佳位置,余下的牙齿就 能排列以理想位置排列。美学上的问题,例如近远 中或颌间距离不足,可以通过修整、重建牙齿外形, 添加牙色树脂或留小间隙来调整
  • 55. 设计咬合
 控制和保存预留口腔组织是RPD治疗的首要目的。如果危害到预 留组织的健康和存留,关键结构和咀嚼面的替换可能就不是正 确的治疗方式。正确的咬合设计是防止发生进一步牙齿缺失和 损害的关键。 正确的要和设计应当包括以下四点:l  咬合平面l  前牙引导l  髁导l  咬合方案
  • 56.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上颌为无牙颌v 咬合设计应当为双侧平衡牙合
  • 57.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研究模型观测v  RPD设计v  牙齿外形将通过固定修复体或者余留牙齿表面牙釉质外形重建 来有助于双侧平衡牙合设计
  • 58.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l  下颌研究模型同边缘整塑后灌注的上颌主模型以正中关系 位上架v  按照计划中对侧全口义齿所获取的双侧平衡牙合设计, 完 成诊断蜡型制作
  • 59.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l  上颌全口义齿蜡型l  注意水平的覆盖关系l  在发音和吞咽时,患者将倾向于向下、向前行使功能
  • 60.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选择半解剖人造牙来达到所谓前伸便利位置v  左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合右侧尖牙考虑制作全冠
  • 61.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如图所示,基牙预备,制取印模,记录正中关系,代型模 型上架
  • 62.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全冠进行外形修整来满足: v  恢复正确的咬合平面 v  提供理想的外形用于同对侧全口义齿的双侧平衡牙合设计
  • 63.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以常规方式制作完成局部义齿 v  RPD支架印模 v  RPD支架制作、生理性调整 v  修正模型印模 v  记录正中关系 v  试戴并检测正中关系 v  为了双侧平衡牙合的设计调整咬合平面
  • 64.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注意为了使患者在更多的前牙位置和两者之间的任意位置能够 行使功能,已经对咬合进行了调整v  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前伸关系记录和修改半解剖人造牙的咬合面 外形来实现
  • 65.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l  在本例中不可能设计尖牙对尖牙和天然牙齿之间的平衡牙合l  因此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平衡斜坡(圆圈处)用于平衡双侧咬合
  • 66.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戴入RPDv  尽管一些牙齿移位,RPD重建了牙弓的完整性与咬合平 面v  咬合设计基于保护最弱牙弓
  • 67.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类关系v  一些情况下天然牙弓的形态不允许前牙功能性运 动以获得双侧平衡牙合v  使用横贯牙合支托可以对其咬合面进行改进,从 而正中关系合与前牙正中牙合位置间所需要的活 动范围
  • 68.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最大牙尖交错可以在正中关系之前v  后牙的缺失以及垂直距离的丧失会加剧之一问题
  • 69.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研究模型正中关系位上架v  比较之前的临床照片,可以发现其位置更加对刃
  • 70.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需要记录髁导斜度从而是患者能够放置在与其最大牙尖交 错位相适应的前伸位置上
  • 71.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全冠恢复侧切牙v  注意舌隆突支托
  • 72.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完成固定修复体后进行RPD的制作v  采用全腭板的设计获得最大支持v  注意正性的舌隆突支托 v  能够防止切牙向前移位
  • 73.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重建后牙支持、咬合垂直距离以及正性的舌隆突支托是以 功能性单位的形式维持牙弓的健康的要点.
  • 74. 全口义齿VS可摘局部义齿 骨性III类关系v  恢复垂直距离并且提供后牙咬合并防止持续的余留牙磨耗v  由天然切牙提供引导v  多数患者具有垂直咀嚼运动v  注意美学效果
  • 75.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设计咬合的难点 v  发音和美观影响前牙位置的排列 v  前牙会在前部形成显著的悬臂梁结构
  • 76.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设计咬合的难点 v  发音和美观影响前牙位置的排列 v  前牙会在前部形成显著的悬臂梁结构
  • 77.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设计咬合的难点 v  发音和美观影响前牙位置的排列 v  前牙会在前部形成显著的悬臂梁结构
  • 78.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v  利用余留牙齿维持引导v  本例中,患者的尖牙和前磨牙提供了前牙引导v  注意在侧向移动的时候,切牙无接触
  • 79.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v  本例中,患者侧向移动的引导由尖牙和前磨牙提供
  • 80. 前牙区游离端RPD Kennedy IV分类v  注意没有看到固位体v  本例是旋转就位道RPD
  • 81. 总结l  RPD 的咬合处于全口无牙颌牙弓与完整、 健康、牙列完整牙弓之间的连续发展过程的某 个阶段v  RPD的咬合要求应当取决于最薄弱牙弓的需求 v  双侧平衡VS前牙引导
  • 82. 总结v  在所谓“最薄弱牙弓”的限制下,所建立的咬合引 导形式依赖于余留前牙的条件、数量和位置 (Kennedy IV分类的病例某些情况下包括第一前磨 牙)v  一旦设计和建立咬合关系,咬合关系的维持对于牙 列的长期健康非常重要 v  修复材料的选择 v  维护和复诊检查非常重要
  • 83. v  登陆www.ffofr.org获取数以百计更多的关 于全口义齿、种植体、可摘局部义齿、牙 科美容修复以及颌面赝复体的课程v  所有课程均免费提供v  我们的目的是创建口腔修复学领域最好、 最广泛地在线课程指导
  • 84. 关于中文翻译v 我在UCLA短期学习的期间,萌生了将www.ffofr.org的资源翻译介绍给国内同仁、尤其是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的广大基层口腔工作者的想法。因为,就我个人而言,这是我在口腔修复领域接触到的最好的教学资源,而且它免费提供给每个口腔工作者。v 由于能力和时间 所限,一定会有不少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敬请各位老师、同行们指正,我会将其完善(Email:jiajunmail@gmail.com) 。当然如果精力允许,请尽量学习原版,因为那才是原汁原味的。v 衷心感谢Dr. John Beumer III 等UCLA老师们无私的馈赠。